九游会官方网址首页 >> 研究著作

我院5项成果获2014-2020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撰稿人: 日期:2021-10-13 浏览量:3171

近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了“2014-2020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全市共有49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34项。我院共有5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获奖成果分别是《质量与公平:上海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研究报告》、《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和《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理论与实践》;二等奖2项,获奖成果分别是《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研究》和《中国终身教育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九游会官方网址

pisa2012新增了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财经素养、数字阅读(数字化阅读)素养测评,在国际上开展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测评是第一次,上海积极参加这些选项表明了率先推进评价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研究员团队的著作数据采集遵循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质量保障措施;每一章的内容都采用严格的学术标准,力求写清楚框架、指标、结果含义、政策启示;综合运用了多种统计方法,使教育政策建立在多维度、多群体、多因素、多层面复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报告在实证基础上,提出了若干针对上海实际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1.上海各科成绩第一,但是作业时间长,学习效率低;上海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能力非常强,但是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足、心理压力大。需要着力减负增效,把作业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平均每天1小时到1个半小时。2.上海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搜索评价能力,但信息整合和综合应用能力较弱,改进的重点在于提高运用数字化工具来学习的能力。3.上海学生计算机化问题解决能力显著低于预期,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问题解决机会,增加任务驱动学习以及“做中学”,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4.在国际竞争中,顶级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应鼓励优秀学生充分发挥潜力,而不是一味强调缩小差距。5.许多国家积极推进专门的财经素养教育,但本报告认为,只要基础夯实了,其他知识和技能是可以迁移的,财经素养可以分散在各个学科中学习,不建议开设专门的财经素养课程。 

夏雪梅研究员团队的著作重构了适合本土实践的项目化学习设计框架,针对我国在实施项目化学习时所面临的分学科为主,课时紧,课程内容容量大等特点,本书所提的设计框架与国际上的其他项目化学习设计相比,有这样三个本土特点:第一,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核心知识;第二,强调本质问题的迁移和引领;第三,整合学科素养与通用素养。本书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在重要的学科领域进行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索,将项目设计的六维度架构融入学科教学中,重点探讨了在母语、数学等关键学科领域进行项目化学习的特征、样例分析,弥补了国际上母语、数学等重点学科领域探索不足。本书系统澄清了与素养、项目化学习有关的各种理论问题,回避了将项目化学习等同于做活动、做项目的误区,在基于大量文献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并厘清了素养的本质、学习素养培养和项目化学习的关系、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关键特征、项目化学习设计的理论框架、项目化学习与学科或跨学科课程的关系等大量的重要理论问题,提出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严谨的学习设计。本书详尽分析了国内外各种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方法,如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ubd,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汲取其中的共性要素,形成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具体实践模板和策略工具,突破理论到实践落地的难题。

——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理论与实践

董秀华研究员团队的研究咨询报告,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的主成果。研究报告首先系统梳理我国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兴起与发展的背景和阶段性特征,从综评主要利益相关者视角切入,通过多轮次的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等,对综评的进展、成效、共识、分歧和隐忧进行了评价与反思,进而从理论探讨和比较借鉴的视角,对综评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厘定,对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和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基于政策体系完善,对综评政策实施的实现要素进行抽取,提出了若干完善意见和建议。研究聚焦、突出政策咨询的功能定位,旨在为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服务;辩证看待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和选拔功能,重点关注综合素质评价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系统性制度建设;注重在实践跟进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强调研究规范的基础上强化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课题研究过程中,先后在《复旦教育论坛》《教育发展研究》等教育类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7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国研网)全文、部分转载或摘编。相关成果转化为多篇专报,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参与中组部牵头组编的省部级干部培训教材专题案例撰写工作,并充分支撑了教育部委托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

苏娜副研究员团队的著作旨在探讨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责任伦理品质。首先,研究对责任伦理和责任伦理教育进行了理论建构。开篇系统考察了伦理学理论视野下的不同责任伦理观,并建构了本研究中的责任伦理及责任伦理教育内涵。其次,对当前中学生责任伦理和责任伦理教育现状做了判断。诊断学生责任伦理现状和责任伦理教育现状是责任教育未来改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未来改革的依据。为全面了解当前中学生的责任伦理水平和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研究者根据教育实际与责任发生原理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以获取现状数据。在理论建构和现状诊断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责任伦理生成机制。在了解责任发生本质的基础上,才能科学改进责任教育。研究认为责任伦理的生成至少有五种机制,其中理解生成机制是本研究创新成果,这个机制认为,对责任的深层认知实际上是一个内部理解责任的过程,理解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个体认知责任的一种机制,是认知主体理解“责任”意义并内化到日常行为中的过程。最后,笔者提出了责任伦理教育的相关对策。责任伦理教育可以分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类”责任与具有特殊性的角色(学生)责任两类不同的教育内容,在访谈、总结现有途径优势、以及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在课程建设、班级经营、社会实践、公民教育、习惯养成、社会协同、政策支持、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与优化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相关策略。

国卉男副研究员的著作基于政策学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终身教育从理念的引进到政策化的展开进程作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率先对改革开放以来终身教育相关政策文本作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并对终身教育政策成效作了评估。本书以相关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化、政策化的历程,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背景、指导思想、具体措施等阶段性的特征进行了总结,通过时间阶段划分进行了纵向比较,以国际实践进行了横向比较,呈现了其发展的全貌。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有较大创新。主要学术价值为:拓展了终身教育领域学术研究的宽度和深度,并且能为实践提供客观参考。以教育政策研究的视角、理论、方法,对我国终身教育进行系统、全面地专题性历史研究,在终身教育领域是一个重要创新,而且得出相关结论、观点,扎根于实践,能够反作用于实践,也是实践研究的重要创新.其次,梳理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终身教育实践的整个历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化、政策化的历程,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背景、指导思想、具体措施等阶段性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且通过时间阶段划分进行了纵向比较,以国际实践进行了横向比较,呈现了我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全貌和特色,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观点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手机扫码分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