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九游会官方网址

九游会官方网址首页 >> 研究成果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撰稿人: 日期:2020-05-14 浏览量:4075

 

 

不同层面的研究者、实践者共同探讨关于学习素养和项目化学习的问题。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夏雪梅博士带领的团队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教学现状,选择立足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习素养的项目化学习探索,提炼了学习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以及将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该团队提出的项目化学习有别于以往的尝试,是一种带有课程意义的学习设计方法,创建了包括六个维度的项目设计框架,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时代性、本土化的特点。它强调设计思维和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在做事中理解概念,形成专家思维,引发跨情境的迁移,引导学生将当下的读书与做事(项目)、做人(素养)建立关联,将学校学习与未来个人生活、校外社会实践建立关联。

 

杨向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

 

本书是作者和她的团队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的宝贵成果,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契合了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作者以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并厘清了素养的本质、学习素养的维度和构成、学习素养培养和项目化学习的关系、项目化学习背后的知识观、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关键特征、项目化学习设计的理论框架、项目化学习与学科或跨学科课程的关系、项目化学习与真实情境或学科知识的关系等大量的重要理论问题。

 

本书重构了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关键维度,详尽分析了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建议和实施思路。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在实践探索基础上,给出了符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大量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和辅助工具,并结合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

 

胡卫: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协和教育集团创始人

 

这本书清晰回答了项目化学习为了谁?”“我是谁?”“谁来做?的问题,回应了教育政府部门、教育研究人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等的关切。

 

为了谁?”——作者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始终把目光投注在未来上海和世界期待怎样的学习者上,并从宏观角度分析微观,由微观中看出宏观规律。

 

我是谁?”——作者和其带领的团队用了三年多时间,逐步构建了完整的星体模型。将培养怎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抓手和载体培养人结合起来,编制出了学科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要则和模块。

 

谁来做?”——作者始终立足广大学校和一线教师的视角,结合三年多来项目组对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描绘出了高质量项目化学习的四个特征和设计样例。

 

汤林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

 

本书提出了项目组后续研究的三个重点方向。

 

一是丰富与人生发展相关的新的学习观。本书认为心智自由的学习本质上是转换式学习,即转化陌生情境为自己熟悉的问题,创造新意义与知识。这是对星体模型的进一步解读,是对人的发展需要怎样的学习,怎样的学习可以促进人更好地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二是基于中国国情澄清我们所期待的项目化学习到底是什么。本书的价值是立足国内分科教学的优势,对国家课程进行项目化学习要素的融合与改造,引发课堂的深度变革。夏雪梅博士将项目化学习分为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指出高质量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离不开对学科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各学科概念不可分割的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

 

三是与学校和教师共同探索形成可推广的支架和工具。项目组一直以来秉持与一线校长和教师共同做研究的思路。本书尤其体现这一特点,将理论融入故事与案例的分析,转化为实践操作与工具量表的设计,是教师难得的案头书。

 

滕平: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项目学校)校长

 

近几年,我校有幸加入夏雪梅博士学习基础素养项目研究团队,开始把目光聚焦到课堂——这一学校发展的重要支点上。项目化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从三级课堂路径一步步走过:在一级课堂中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社会性,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形成安全稳定的伙伴关系,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感,获得与同伴交往的归属感;在二级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长时段的横向对话、质疑与讨论,让学生产生思维的重组,产生有质量的对话;近期我们进入对第三级课堂的挑战,在国家课程中,融入项目化学习的要素,由问题驱动,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大问题,让素养得以在课堂中生长。实验、设计、行动,给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增加了可操作性的实施元素。

 

王浏浏: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项目学校)教师

 

对我和学校的老师而言,夏博士和学习基础素养的意义不仅在于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次项目化学习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其中,我们发现了学习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和形态,学生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学会使用知识和创造。而对老师而言,无论在何种年龄,这样的研究必定会让自身对教学进行不断反思和改进,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不断精进。一如我和我的项目团队老师们,正通过学习基础素养和项目化学习在成长!

 

陈姵如:斯坦福大学评价、学习与公平中心研究员

 

近来中国的课程改革也符合这一全球趋势。夏雪梅博土的团队探究如何将项目化学习本土化,提出以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将项目设计的六维度架构融入学科教学中,落实在中小学的教学里。他们的方法兼顾了当前中小学现况与学习素养的培育,提供了许多能在中国课堂中使用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及支援项目化学习的策略和资源。我们需要更多的老师来认识、参与,以及在课堂中实践项目化学习和表现性评价。

 

john larmer:巴克教育研究所主编

 

研究表明,pbl可以让学生获得21世纪技能,甚至在传统的考试中取得更好的表现。但是我们倡导pbl,还因为pbl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它是真实的,它吸引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一个好的项目可以让学生真正关心如何提高他们的项目质量,因为他们可以超越考试分数看到真正的目标。今天的学生也有机会和他们的同龄人一起使用技术,这是pbl的另一个共同特征。还有一件事:老师也喜欢使用pbl。所有这些都为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我很高兴看到夏雪梅博士的研究和工作为融合项目化学习和中国教育的优势做出了贡献,并祝愿项目一切顺利,为中国的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手机扫码分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