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九游会官方网址

九游会官方网址首页 >> 专题讨论

【教育中的创意】从“手写体”到“印刷体”

撰稿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日期:2010-09-30 浏览量:4643

从“手写体”到“印刷体”

创意看点:

教师不会反思,怎能塑造出会反思的学生?在本创意中,作者通过对自己发表论文经历的反思,设计实施了将学生的反思小结变成“反思月刊”的创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的培养。教师帮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看似是将纸条变铅字的功效,实则是教师自身反思习惯收获的教育果实,惠及学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自身必须先具备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方法。

一、写小纸条的初步尝试

这学期,我有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于是布置的数学作业中多了一项内容——一张小纸条,要求学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与反思,并记录在纸条上。

起初学生的兴趣不大,纸条很小,内容不具体。只有“今天我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等寥寥几句。我的一腔热情凉了一半,但转念一想,万事开头难嘛!于是我挑出几张写得较具体的小纸条,印上“红五星”,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过了两天,我又将几张写较好的纸条与全班交流,并提出了改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一个多星期后,学习完运算律,我惊奇地发现,部分学生的总结又有了明显的进步。有的写:“乘法分配律的变化形式多样,如36×7+64×7,25×14,78+78×99都要用到乘法分配律。尤其是78+78×99,这第1个78后面隐藏了‘×1’,我做这样的题不太熟练”。有的写:“我发现有的题目可以运用不同的运算律解决。如:125×88,可以写成125×8×11再运用乘法结合律简算,也可以写成125×(80+8)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一段时间之后,一些善于表达的学生似乎养成了写纸条的习惯,能够思考一些学习方法问题,大约占班级总人数的1/3;而更多的学生在新鲜感淡去之后,仅停留在为了写而写的层面;还有少数6、7人把写小纸条当成负担,索性不写了。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

二、对“培养反思能力”的反思

对一件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很容易,维持兴趣却很难。由此,我也联想到自己写论文的经历:开始的几年我几乎不写论文,课虽上得还可以就是没有论文。有时候说起自己课堂上的一些故事,别人对我说:“这件事多好啊!把它记下来吧!”可事后就忘。一位领导也曾说过:“要多写多思考,写着写着就成专家了!”但我还是仅在要求上交论文时写,而且几乎有去无回。我想:那是因为我为了交论文才写论文,那样写出来的论文出发点就不对,和学生现在写小纸条的状况如出一辙。

一次,学校组织有关“爱学生”的演讲比赛,我结合自己班的实例用心写了演讲稿,此后在区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触动。后来论文多次获市级一、二、三等奖,有的还发表在在市级刊物上。我一下子对写论文产生了自信和兴趣。我开始更加关注教学,每次有所思我就记下来,或长或短都为以后写论文打下基础。特别是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被印刷出来,使得我对论文有了坚持写下去的信念和力量。是啊!我们成人都那么希望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学生何尝不是呢?一个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何不让学生写的小纸条也变成铅字印出来呢?让小纸条“变铅字”,可以促使学生保持兴趣,在不断品尝成功滋味的同时,增强信心、发挥潜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三、公开出版的计划与实施

结合数学教学,我开始了进一步计划的实施。

第一步:结合教学内容的变化,我把每日一篇反思改成每周写一篇。内容不限,可以涉及自己的情绪波动及学习状态,可以针对课堂所学知识,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数学的现象,也可以使对一些题目的另类解法……形式不定,可以全是文字,也可以图文结合。

第二步:每个月我整理一次,把其中质量好、形式好的20多篇反思收集成册,命名为《“反思促我成长”数学月刊》,在校印刷厂印刷,然后在课上将印成铅字的小册子送发至每一位作者同学的手上。

第三步;摆放3本在图书角让其他同学前来翻阅,并对同学们说:“这是属于我们班级的内部刊物,会不断刊登我们班同学的文章,只要你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写,你的文章一定会刊登在月刊上的。每期的作者们都可以直接获得我赠送的《数学月刊》。”

第四步:待学生适应通过评选而刊登这种制度之后,自第3期开始,我建议学生参与评选等工作:选2名美术顾问,负责封面设计及插图;选1名同学做主编,负责最终定稿;选2名主编助理,负责对文章进行初审;选2名执行编辑对文章进行排版,放给学生来完成整个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要参与的活动要报以足够的热情,以自身的影响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帮助、支持他们主动完成各项任务。

四、“手写体”变“印刷体”的显著功效

《“反思促我成长”数学月刊》的编辑出版,收到了热烈的反响。

1.激发兴趣,积极参与

当小作者们第一次手捧着小册子时,如获至宝,欣喜、惊讶之情溢于言表,其他同学都投去羡慕的目光。现在学生对于每周写一次反思很乐意,上课全神贯注听讲,积极发言,认真思考,不仅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也更加关注别人了:别人是如何思考的?我还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或者,他是这样想的,我为什么找错了思考方向,导致解题思路不同?以后该吸取怎样的教训……这些都成为他们反思的素材。可见,每位学生都想被关注、被重视、被肯定、被欣赏。

2.能力增强,教学相长

由于每个月出版一期,一个学期结束时,我们班已出版了4期月刊,每期月刊由20多篇文章增至40多篇,每人的文章都曾在月刊上出现过。我欣喜地发现:同学们反思的质量提高了,不仅内容充实,也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不仅语言表达能力有明显提升,对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有上升的趋势。有时,学生把想对教师说的话借助反思呈现,我也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写成文章,在月刊上和学生们共同分享,这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精神。

3.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

编辑工作使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不断生成。月刊出版之日是全班同学最兴奋之时,看看自己的文章发表了吗?发表了几篇?不仅关心自己还关心别人,同学间分享彼此的收获,团结之心、凝聚之力自然生成。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得意之作被刊登后,还兴奋地把手中的月刊送给我们,让我们分享他们的喜悦。乃至毕业之后,有的同学有作品在社会上公开发表了,仍然会迅速来“报喜”,作为教师,我们真是太感动了!

我想:这些反思的习惯、公平的原则、为集体争光的品质会使其受益一生,而这一系列的收获,都源于把“手写体”变成了“印刷体”。小举措真是有大功效啊!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小学 姚媛媛)

手机扫码分享
网站地图